今天是:

中国地方戏曲之稀世瑰宝——“山二黄”

来源: 十堰市政协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10-09     |     [      ]

山二黄是湖北省现存的9个地方稀有剧种之一,是庸巴文化宝库存藏众多的璀璨夺目的文化珍宝,被录入《中国戏曲大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戏曲曲艺辞典》。2008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得山水之助,戏剧更需山水之助。竹溪县地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东屏荆襄,西控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四省交汇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剧种山二黄,就是竹溪人民在漫长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的文化瑰宝。它直接、生动地反映了竹溪人民的情感、理想和愿望,体现着竹溪人精神、性格和价值观,是承传竹溪优良传统的血脉所在,在几百年蕃衍流播中,它若春风摇漾,如巨波浩荡,无美不臻,历世弥光。曾四次荣获曹禺戏剧奖的戏剧家沈虹光先生听了竹溪山二黄传人周毓成清唱的《清风亭》后颇有同感:“天地灵气如果真能通过土壤凝聚到甘醇的葡萄酒中,秦岭巴山的灵气也一定会凝聚到皮黄艺人的声腔之中。只是什么戏都要靠人唱,我说山二黄好,是听了周毓成的唱。换一个地方人唱还有这个效果吗?”

一、历史渊源

  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简称汉二黄。山二黄源于清代乾、嘉年间随荆、襄移民带进山的楚调与鄂西北方言语音、民间音乐逐渐结合流变而形成的地方剧种。查乾隆年间,黄州府一带确有众多移民在鄂西北及陕南落户。清代英山县《王氏宗谱》、崇阳县《李氏宗谱》均有祖上族人迁徒郧阳府的记载。鄂西北各县及陕南诸县亦均有清代黄州会馆旧址。竹溪县山二黄老艺人童觉平(1900-1983)祖籍为黄州府罗田县。其家于乾隆中期迁居竹溪县城,始以经商营生,至第三代即以传唱山二黄,兴办“万字”(即座堂清唱)出名。房县山二黄老艺人范大德其祖父范仁保领班赴陕西安康演出,并留住安康办了“祥瑞班”,传了“瑞、彩、方、盛”四个字辈的艺人。其中知名者有生角周瑞福,净角夏瑞告,生角与末角兼演的姚彩盛等。清光绪年间,山二黄在郧阳一带相当盛行。时有郧县黄龙滩富豪萧明甲出钱聘何宏生、周庆云等为师,按“天、子、重、英、豪”五字排辈,开办科班。该科班实际只办到了“重”字科,但培养的人才已属不少,成名者甚多。其中“天”字科三生陈天庆于抗日战争初期曾两次应邀到陕西安康、汉中等十多个县演出数月,在当地有“汉中红”之誉。“子”字科三生王子清(即王茂洪)以唱功取胜,曾在安康县城摆擂连演48天,座无虚席。

  鄂西北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山二黄早期主要是业余清唱,俗称“坐万字”,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由主办者临时邀约而成。民国年间,鄂西北各县相继有业余“万字班”改座堂清唱为挂衣登台演出。郧县的“万山学社”,竹溪的“三亦社”、“新溪剧社”,竹山的“三易社”,房县的“三乐社”等皆有一定影响,除此,各地较大集镇也出现了一些业余戏班。郧县的黄龙班、鲍峡班,竹溪的中合班,均县(丹江口)的孙家湾班,郧西的天河镇班、上津班,竹山的官渡班等皆为知名。另外,还有十多个山二黄皮影班,巡回山乡演出。在长期的群众性的演唱和学唱山二黄的过程中,山二黄逐渐吸收了地方杂腔小调(如八岔子、七句半等),道白吸收了方言土语,亦称郧阳官话。使山二黄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色。

  解放前山二黄主要排演传统剧目,建国后并重排演现代戏,经过戏改和不断的探索创新,山二黄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山二黄剧种是汉剧的一个支派,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鄂西北地区,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正规剧团仅存于湖北省竹溪县。山二黄是湖北省现存的9个地方稀有剧种之一,被录入《中国戏曲大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著名汉剧大师陈伯华誉其为“汉剧之母”,而汉剧又是京剧的来源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傅瑾先生在《有多少濒危剧种亟待救援》中,考证出38种濒危剧种,其中就包括竹溪的山二黄。山二黄剧种独特,规制完善,历史悠久,全国唯竹溪独有。

二、主要剧目

山二黄剧目的题材,老艺人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常居二黄万字班,胜过一朝太史官”,可见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汇集的传统剧目,约有400多出。其中列国戏60多出、唐代戏70多出、宋代戏80多出,它们占剧目总数的四分之三。这些剧目的内容,在班社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明君贤主千秋颂,忠臣良将万代功,龙图该铡无义客,宝刀自当斩奸雄,不唱金牌唱金枝,管教后世乐忠勇,一统天下天注定,十指所指四逼宫”。与其它皮黄剧种比较,岳传和水浒是比较少的。其原因可能是:专业剧社少,业余演唱多,重唱功少做功,武功不发达。业余清唱者又以官绅子弟和读书人居多,对演唱剧目根据本身条件和个人嗜好,长期选择流传所至。

常唱剧目有:“十大台”,即《一捧雪》、《二度梅》、《三奏本》、《四进士》、《五月图》、《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更天》、《十道本》。

“四大逼宫”:即《黑逼宫》、《黄逼宫》、《白逼宫》、《红逼宫》。

“四大家人”:即《莫成替死》、《吴承恩保主》、《马义滚钉》、《红书宝剑》。

“四大刺客”:即《荆柯刺秦》、《要离刺庆》、《豫让剁袍》、《专褚刺辽》。

“四大铡”:即《铡美案》、《铡包勉》、《铡判官》、《铡国舅》。

“四大征”:即《雷振海征北》、《薜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

四大姻缘”:即:《春秋配》、《二度梅》、《花田错》、《梁祝姻缘》。

这些剧目大部分都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但也有少部分糟粕掺杂在其中。解放后,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对传统剧目“推陈出新”,专业剧团整理改编和移植了一批优秀剧目。如《将相和》、《游西湖》、《花子骂相》等,其中《花子骂相》还参加了全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也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戏,如《革命自有后来人》等。

近年来,竹溪山二黄剧团秉持“有戏才有戏”的观念,陆续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如古装悲喜剧《杨柳青青》《清风亭》《爹爹你挂墙头》、现代小戏《带着公爹改嫁》《村官拜师》《茶嫂择婿》等,《村官拜师》获全省戏剧“五个一工程”奖。

三、艺术特点

山二黄的表演艺术,除具有戏曲的普遍特性外,在分行和应工剧目等方面,还与别的剧种有所不同的特点。

山二黄角色分十大行:一末、二净(大净、三净)、三生(生、红生)、四旦、五丑、六外(架子花脸、武花脸)、七小、八贴、九老(旦)、十杂(缺啥顶啥)。

山二黄在表演上重唱功,唱腔讲求字正腔圆,通俗纯朴。以唱功见长的行当,如末、生、净、旦是不可缺少的。丑角也要求唱工,如大丑戏:《大桑园》、《湘江会》、《龙凤旗》等,都有很重的唱段。在声调方面,坚持末角用团音,生角用本音、净角用虎音,小生也用本音,旦角的传统唱法为窄音,经过改革现已真假嗓结合使用。山二黄的二净、小生行除个别嗓音特殊和嗓音条件不够者外,概用本音而不用边杂音,这是与其它剧种大不相同的。在分行应工方面,与汉剧比较也有所不同。汉剧的十杂行归山二黄的二净行应工,汉剧的六外行由山二黄的生、末角小生分担,汉剧的二净归山二黄的六外唱,山二黄的十杂为贴补行当,要求能为各个行当贴补角色。

山二黄专业剧团注重做工和武功。强调唱文戏的要有武戏的功底,唱武戏的要有文戏的作派。

山二黄的道白基本上采用本地语音,对个别剧目和角色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太监、番邦旦角操京白,番邦花脸操陕白,《渔舟配》中的摇旦操黄州白,《赶王英》操武昌白,《张松献图》中张松操川白,《穆柯寨》中的木瓜操陕西口音等。

山二黄长期流行于省际边缘地区,保留了一些如翻钉板、口衔獠牙等凶险杂技之类的表演技巧,以吸引和刺激观众,现已废弃。但保留的脸谱还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如《断双钉》中的包公为小生开脸,其它剧目中中年包公额画白色半月形,老年包公则画红色园入形。由此看来无论是台湾的电视连续剧《包青天》,还是大陆的电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其中台湾演员金超群和大陆演员周杰所饰演的包公,其额头都画有白色半月形或红色圆形,其渊源大概在此。《征北海》中的武旦木兰英由六外扮演,开半边花脸,半边旦角脸,道白也是一声窄音,一声虎音。

表演艺术中的“三化”、“四功”、“五法”等都是和其它剧种大致相同。

四、音乐曲调

山二黄的音乐,主要包括声腔、曲牌、击乐三部分。声腔是音乐中的主体,主要声腔有西皮、二黄两类,并兼唱吹腔、杂腔。早期也有昆曲,现已少唱。

西皮类有:[西皮][反西皮](极少使用)。[西皮]胡琴定6--3弦,曲调高亢激昂、爽朗流畅、节奏灵活、板式多样,抒情、叙事均可,具有表现多种思想感情的功能。[西皮]使用极广,是山二黄声腔中的重要曲调之一。

[西皮]的板式:导板、回龙、慢一字(4/4节拍的三眼板,类似慢板)、快一字(分为4/4节拍的三眼板和2/4节拍一眼板两种,类似“快三眼”和“原板”)、二流(2/4节拍的一眼板,类似“二六”)、三流子(即1/4节拍的“流水板”),以及快板、摇板、散板等。

二黄类有:[二黄][反二黄][唢喇二黄][四平调]等。[二黄]胡琴定5--2弦,曲调委婉柔美,节奏徐徐平稳,用于表现沉稳庄重和悲伤凄凉的感情,均为适宜。板式有:导板、回龙、慢板、原板、摇板、扣扣板(类似摇板,半唱半诵,并夹击乐)、散板等。

[反二黄],它是[二黄]的反调,胡琴定1--5弦,曲调悲凉慷慨,迂回婉转,富于旋律,表现沉痛悲壮的感情,颇为适宜。板式除扣扣板外,余皆同[二黄],但多用慢板。

[四平调],胡琴定5--2弦,属[二黄]类唱腔。旋律华丽,节奏平稳,唱调格式多样,板式只有慢板、原板两种。此腔表现潇洒悠闲或欢快喜悦的情绪均可。

山二黄曲牌丰富,分为丝弦曲牌和吹打曲牌两类。丝弦曲牌有:哭皇天、锁梧桐、小开门、夜深沉等20余支。吹打曲牌有:大起堂、寿筵开、四合四、阶阶高等30余支。各类曲牌,各有专用。如君王登殿、将帅升帐、官吏升堂。朝见、贺拜、筵宴等场面。其使用曲牌各异。

山二黄的击乐配备齐全,锣鼓名目繁多。武场乐器有:牙板、边鼓、堂鼓、大锣、小锣和大、小马锣等。其中“二五子”使用时不作对击,而以拍击桌面相配声,独具特色。

山二黄的文场乐器主要是京胡、二胡、月琴三大件,配以笛子、唢喇、笙等吹管乐器。解放后,又增加了扬琴、大提琴、黑管等乐器,丰富了山二黄的艺术宝库,提高了山二黄的伴奏水平。

五、前景展望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庸巴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山二黄剧种流传至今已有近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庸巴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民俗及审美意识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民族性与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研究戏曲音乐艺术规律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进一步深入戏曲研究及其历史研究,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振兴民族民间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竹溪山二黄既是十堰的文化遗产,也是庸巴地域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戏曲者,歌舞演故事也。山二黄这一古老剧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无数戏曲观众的目光中,在演职员们的努力下,正顽强的生存传承发展着。

一种艺术形成发展,离不开形式的载体,一旦离开了载体,它将失去依托,其形式也将荡然无存。古语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山二黄的载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竹溪山二黄剧团,二是剧目,三是演员队伍,四是剧种理论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受市场经济冲击,竹溪山二黄剧团专业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制约了竹溪山二黄的传承和发展。针对这种状况,2015年,竹溪县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招录程序,选定了31名有文艺爱好和培养前途的青少年,于同年9月中旬送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学习,希望利用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培养竹溪山二黄后继人才,使竹溪山二黄这一稀有剧种得以有效传承和弘扬。

今年7月,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山二黄委培班学生汇报演出在竹溪全民健身中心举行。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山二黄委培班学生用动人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呈上精彩山二黄戏曲节目,不仅展示出专业水准和深厚功底,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与传承希望。

黄腔悠悠,今必胜昔。

(竹溪县政协办李章新、竹溪县文体局王曙光整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