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锻造《南水北调·文史专辑》 为中线工程立影存照

来源: 十堰市政协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12-26     |     [      ]

 

锻造《南水北调·文史专辑

为中线工程立影存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人类水利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20141212日,清冽的丹江水一路逶迤北上,北方四个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了丹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终得实现。

为了给中线工程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我们统筹谋划,提前动手,精心设计,把收集的资料大致分成三大类:工程建设、库区移民、文化遗存。《南水北调·文史专辑》共收录文章11294万字,图片40幅,以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特有形式和口述历史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这一伟大历程的精彩片段和感人故事,再现了一些宏大画面和历史情景,作为献给北方正式通水的礼物。史料注重反映中线工程建设的决策、施工过程,库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丰厚的文化遗存。该专辑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肯定,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在社会转型期和人心浮躁的环境下,还有有识之士对“高冷”史料表达欣赏之情,让本人由衷欣慰,现将若干思考和体会赘述如下。

一、充分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伟大意义和十堰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南水北调中线重点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郧阳地区(今称十堰市)数万干部群众为了丹江口大坝工程建设辛勤劳动,贡献了智慧、汗水和生命;半个多世纪以来,郧阳地区(十堰市)先后有40多万人民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离开家园。十堰市干部群众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移民精神是十堰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国家安排,2014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向京津冀地区供水。回顾丹江口大坝建设和二次移民搬迁的历史进程,总结十堰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转型发展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十堰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由此,我们选定这个专题,深入挖掘史料,为奉献精神歌咏和传承。

二、精心制定《南水北调·文史专辑》征集编辑方案,明确征集内容、征集对象、文稿要求、时间安排。

征集编辑方案,明确征集内容、征集对象、文稿要求、时间安排。这是枯燥而有技术含量的施工图、时间表和行动路径,也是编辑规范。关乎书稿质量、关乎无遗漏的宏观和微观叙事视角、关乎搜集资料的对象、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斟酌再三、反复打磨。

(一)征集内容:①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决策的过程。②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和业绩。③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④丹江口库区第一期移民的过程及典型事例。⑤丹江口库区第二期移民概况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及其业绩。⑥有关均县城、郧县城、草店等搬迁前的照片及新城照片。⑦被淹没的文化景观如均县沧浪亭、迎恩宫、周府庵等、郧县的学大成殿、郧关等回忆文章及照片。⑧省部级以上领导视察丹江口大坝、库区搬迁移民时的图片和照片。

(二)征集对象:①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决策的亲历者。②参与丹江口大坝建设的亲历者。③主管丹江口大坝和库区移民的有关部门和人员。④参与丹江口库区二期移民的亲历者。⑤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三)文稿要求:①突出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特色,文稿以第一人称记述,由当事人撰写或由当事人口述他人整理。②文稿不拘长短,内容要求客观、真实、具体,文风朴实生动,不加评论。③文稿末页注明写作年月、作者现在及当时身份、作者联系方式、整理人姓名及联系方式。④文稿由有关方面会审定稿。有关方面责完成推荐稿件的征集、整理、审阅、修改,把关,统一使用Word格式制作电子版本。⑤请作者尽量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

三、直击现场,专程赴汉江集团搜集文史资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在地在丹江口市境内,汉江集团是水利部直属企业。鉴于此种情况,“百闻不如一见”我们直击现场,直面主管企业,参观了丹江口工程展览馆,又和汉江集团领导及相关部门召开了座谈会,邀请老同志、老领导、新闻部门参加。搜集到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三亲”史料和珍贵老照片,极大地丰富了《南水北调·文史专辑》的内容含量、信息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南水北调·文史专辑》品位和档次。

四、根据《南水北调·文史专辑》搜集资料的具体情况,设纲立目,分类成篇,分为“工程建设篇”、“库区移民篇”、“文化遗存篇”。

《南水北调·文史专辑》共收录文章11294万字,图片40幅,按事件内在逻辑和史料具体实际敲定为“工程建设篇”、“库区移民篇”、“文化遗存篇”。史料注重反映十堰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没有过多纠缠大移民过程中的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悲情,力争达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五、选择适当时机发行问世,放大文史资料的社会效果。

在两会期间,发放到市领导和有关方面恰逢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里,把“12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向全世界宣示。20141230日《人民政协报》刊发文章称:“1212日,清澈的丹江水从陶岔渠道汨汨流出,一路逶迤北上。过长渠、钻涵洞、穿黄河、跨铁道,从南方秀美的山岭来到广阔的华北平原,1227日上午抵达北京团城湖明渠。至此,四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了丹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终得实现。”作为文史工作者,选择适当时机发行问世,放大政协文史资料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文史资料编辑出版发行后的受众面越宽越好,真正起到“写好一件事,团结一大片”的社会效果。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泽后世。在这一史诗的工程背后有着各个阶层的谋划、付出、牺牲,在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人民群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闪耀着耀眼的光芒。锻造《南水北调·文史专辑》为中线工程立影存照,以致若干年之后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渗透心间,滋润心田。

(转载《湖北政协》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