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当山道教恢复活动期间的统战工作

来源: 十堰市政协     |    作者: 旋 敏      |     发布日期: 2013-02-19     |     [      ]

国务院国发[198360号文件确定湖北省均县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作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1984年春天,我到统战部工作后,就着手贯彻落实国发60号文件,帮助武当山道教恢复宗教活动。在此过程中,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落实宗教人员政策,解决“人”的问题

1984年,我们上山了解情况,开展工作。改革开放以前,武当山的道教活动受“左”的思潮影响已经停止了。当时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把宗教活动当作是封建迷信。道教名山却没有几个道人。道人被赶出庙门,下放农村,有的当了“五保户”,有的赶回老家。有庙无道,只留了几个人看大门,大部分庙门是上了锁的。

作为道教名山,要开放,没有道人,怎么办?最根本的办法是贯彻国务院60号文件精神,落实宗教政策。首先,请老道人回庙。经过各方面联系,健在能回来的有十几个老道人。接回庙观的这第一批老道人,成为庙里的骨干。接着,从外省外地、周围县市慕名而来的庙观出家人有四、五十人中。这批人员比较复杂,流动性大,年龄大的五、六十,小的只有十几岁,文化程度偏低。这些人中有的是自己愿意出家,但家庭不愿意;还有的是宗教家庭送子女出家的;有的是因为各种原因,他认为社会不公平而出家;还有些因为家庭婚姻等原因。我们组织工作人员逐一了解,给这批人做工作,帮助解决弄清一些问题,有的人经过说服教育就回家去了,对于确实愿意留下来的就留在庙里。对这些人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予以了解。要有乡以上机关的证明,每个人要作到来历清楚。经过认真审查、筛选,这三十余人家庭情况清楚,身体好,有一些文化,自愿出家,就确定留了下来。这样,新、老道人都有了,解决了有庙观无道人的问题。

这批人留下来以后,接着对他们进行道法、道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几个月的工作,“两宫”开放需要“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这些人大都还在庙观,成为一批骨干力量。

1984623,武当山道教协会在紫霄宫正式选举成立了。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名誉会长:王教化,会长:阮蓬志,副会长:毛发顺、王光德,秘书长:杨正凡。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武当山道教协会章程》。

1987825,武当山道教协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王光德,副会长:毛发顺、李光富、庞高成、刘文国,秘书长王光德(兼)。王光德当时是个年轻的道人,道人当中,只有他一个人是北京中国道教学院的毕业生,素质较高。这样一位比较年青、优秀的会长,连续当了两届会长,对道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功不可没,影响很好,可惜英年早逝。

200281213日,武当山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在紫霄宫召开,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第四届武当山道教协会理事会:会长:李光富,副会长:刘文国、杨国英、庞高成,秘书长杨国英(兼)。

19848月,武当山道协正式接管两宫(紫霄宫、太和宫)管理,开展宗教活动。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组织是一个群众组织,是自办自养,提倡以庙养道,以庙养庙。道人有了自己的组织以后,每个人都有任务,有分工。或站殿、或看门、或者生产劳动、或管理文物,各自发挥作用。有了“香火、门票”,才有了经济收入,有了生活来源,道人的生活才有保障,庙观的管理才能走向规范化。当时,有一部分人认为文物是国家的,不能交由道协管理,怕他们管不了,管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道人可以管理好,千百年来他们即是如此。道协接管后,很快不需要国家的救济,保证日常开支有结余,用自身积累的资金修庙、修路等。

二、四处奔波争取,解决“钱”的问题

武当山的重点庙观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很多问题。太和宫内外全是破破烂烂的殿堂。紫霄宫建筑多处破败不堪,亟需维修,当时需要国家投入来进行大规模的维修,资金问题很突出。我们为经费问题四处奔波,几赴武汉,向湖北省政府、省文化厅、民族宗教局汇报,找领导、相关部门要经费。

1986年春天,我们组织地区宗教局、文化部门、武当山风景管理局、丹江口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到武汉汇报,反映资金问题,领导表示情况了解了,问题还要研究。

198611月份,省政府向中央写了报告。我们拿着省政府的报告赴京,到文物部门、统战部门等汇报,跑经费,要资金。省政府很关心武当山文物维修问题,副省长韩南鹏为解决文物维修问题就亲自带领省直相关单位和郧阳地区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赴京汇报,但仍未及时解决维修经费问题。紫霄大殿维修刻不容缓,亟待抢救。经省政府同意,199012月至19955月对紫霄大殿进行维修,经费由省文物局出资60万、郧阳地区出资30万、丹江口市出资20万、武当山风景管理局出资30万、武当山道教协会出资10万,共计150万。

三、从实际出发,解决“管”的问题

当时,武当山的文物有道观管理的,有文管所管理的,管理比较分散。长期以来,文物存在丢失现象,还有的文物流失到老百姓手里。针对文物安全隐患多的问题,我们开展了清理文物,让文物归山的活动。这其中有一件突出的事情: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由湖北向四川撤退时,带走了武当山上的46尊大铜像,目的是熔化做弹药。已经带到安康了,由于过河时水大,过不了河,把文物丢弃到安康河滩上。安康文物部门把这部分铜像收存了下来,铜像一直在安康仓库保管着,保管了几十年。到了八十年代后期,1987年,武当山文物管理所为收回该批文物,报告到湖北省,后又逐级上报至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很支持,同意归还武当山,具体事宜由陕西和湖北“两省协商解决”。198610月,我曾带领武当山文管所、武当山风景管理局、市文物宗教部门到安康地区具体协商文物收回问题。安康地委表示支持,认为是武当山的文物,应当归还武当山。但安康文管部门提出保管了几十年,要给部分保管经费,当时协商是10万元保管费,这也是合理的要求。文物运回后,热闹得很,锣鼓喧天,大家高高兴兴迎接武当山文物回家。后来这批文物放在老营文管所。

武当山的管理,除了文物管理,还有消防安全问题。八十年代,金顶上来往的人很多,吃住都没有地方,后来就在天池建了几十间芦席棚,也就是临时饭店。天池是金顶下的一个大坑,以前建有庙观,后来都坍塌了,就在这个地方搭建的芦席棚。19861014日晚上,太和宫天池饭店失火,当时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我们汲取教训,认真整改,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当天我陪同副省长王立斌在武当山调研,就住在这个饭店。当天晚上不知什么原因,大约910点钟时,几十间芦席棚着火,王立斌副省长现场指导救火,经过现场扑救,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庙观也没受到影响,仅仅几十间芦席棚烧光了。后来,省公安、消防、丹江口市都赶到了现场,第二天白天经过调查,失火原因是用小锅炉烧开水,因烧的是木柴,火星子把油毛毡的顶棚燃着了。这次事件,损失不大,但影响很大。通过这件事,发现了武当山的消防、防火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大家普遍受到了教育,定规章、定制度,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其次是这起事件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省政府拨了一定的经费,配备了两台消防车,成立了消防队,落实了管理措施。

(作者时任郧阳地委委员、统战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