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抢修武当山古建筑的回忆

来源: 十堰市政协     |    作者: 吴星五      |     发布日期: 2013-02-19     |     [      ]

19512月,我由浪河调至均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工作。在文教科工作期间,曾接到中南局、湖北省人民政府要求均县人民政府加强对武当山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一系列文件。文教科有3个人。我们也经常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文件,并曾以县政府的名义下文到当时的十区(土桥)、四区(草店)人民政府及有关村。文件指出武当山文物古迹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要求从区到村必须严加管理。我曾数次对武当山各宫殿古建文物进行检查,并会同当地有关区、村干部就地清理造册,指派专人分工管理。1952年初,县政府从四区抽出副区长张玉成和我一同分管武当山文物、古建筑方面的工作。张玉成常住武当山紫霄宫及金顶,我是每月抽出一定时间到各区、村检查分管情况,并每月向县长梁生峰或县委书记陈玉文汇报。在两年中,我们从各宫殿、庙宇收回了数百件贵重文物。如含金量高的文印、玉石大印,有关武当山方面的古画、古书以及古铜铸造、精致玉雕、木雕和各种金、银小供器等。文教科曾专设一间平房保管,人事变动时,以上文物件件作移交。这些文物现均存放在丹江口市博物馆。

1952年,国家经济建设恢复很快,维修武当山古建筑有了一定的条件。我和文教科长高良明在省里开会时,曾向上级口头汇报了武当山紫霄大殿和金顶签房、印房的现状和抢修设想。会议结束回县后,县委书记陈玉文、县长梁生峰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当即同意拟文上报中南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不久,省政府派文史馆业务干部王富国、陈明仁来到均县,会同张玉成及木泥两工人师傅,由我带队到现场勘察。武当山宏伟的建筑群,历经风霜雪雨、盗匪烽火,加之年久失修,已千疮百孔。特别是紫霄大殿琉璃瓦破碎脱落面积已达50%。殿宇潮湿,签房和印房全部是木结构,腐朽倒塌到60%以上。后经编制预算,省政府随拨修缮费1.5亿元(旧人民币)。修缮费到位已是当年年底,武当山早已大雪封山,无法施工。

1953年春末,冰雪解冻,武当山一派生机。从文教战线抽来的8名工作人员,负责后勤供应工作;我们从城关、草店、官山和盐池河区挑选了木泥匠人200名,普通民工150人,由张玉成带队开进了紫霄工地。记得那时技术工每天工资为人民币捌仟元、壹万元和壹万贰仟元(旧人民币)三个等级,普通民工每天工资为陆仟元(旧人民币)两个等级。

在调配人力的同时,备料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按照预算,这年4月到10月要完成六项工作。一要砍伐木料2000件,合300立方米。我们事前在五龙宫选定了大批铁杆杉木,因运输困难,便决定就地加工成半成品。其中紫霄大殿需檩木长15.5尺,宽0.4尺,厚0.3尺,共500根,每根重达250斤左右;斗拱飞头长9尺,厚0.7,宽0.5尺,共885根,每根重约160斤;还有30件大圆木,长30尺,直径2.5尺,每件重达8000斤。这些木料全靠50名民工肩抬手拉,从20华里外运回工地,最难运的是那些大圆木。在集思广益的“诸葛亮会”上,大家决定将木工做好的天车放在山头上,由天车的绞盘引出大绳,拴在大圆木上,天车一绞,山下面的人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抬的抬,撬的撬,就这样艰难地把30件大圆木运到了紫霄工地。二是要完成5万斤白石灰的运输任务。当时均县白灰生产很少,我们跑到郧县鸟池乡订货,用小木船顺汉江运到均县城,再由人工挑运150里到紫霄工地。三是完成15万斤河沙的运输任务。我和张玉成沿剑河步行15里左右找沙,武当山区沙少且质量差。我们在70里外的石板滩、草店选筛,以每百斤2万元的运费,挑运到武当山上。四是5千多块琉璃瓦。各宫殿均无存货。后来我了解到浪河区博家湾村有座民间瓦窑,又从外地专门请来师傅,仿样烧制,然后挑运到山上。五是安装琉璃瓦所需的特制大钉子2万多根。其规格的长度分别是1.5尺、1.2尺、0.8尺和0.5尺。当时各地无货,我们只好从各区请来6盘铁匠炉,住武当山工地加工供应。六是寻找能工巧匠。那时高水平的建筑工艺匠人很少,给我们施工带来了新的困难。我和张玉成走东访西,四处调查,最后在城关、草店先后找到了七旬老泥工师傅蔡成春(人称蔡四爷)和蔡有春(人称蔡五爷)以及木工精雕师傅张洪照和中年木工王廷富等,他们带领聪敏徒弟20多人到武当山仿画制作,较好地保持了古建筑的原有风格。

19544月至秋天是大施工的一年,是人力、物力大突击的一年,是为第二年的大施工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的一年。工程一开始,我们就提出大干苦干,确保在大雪封山前完成紫霄大殿、金顶签印房抢修任务,评功后胜利下山。

在施工的时间上,我和张玉成向木泥工负责人王廷富提出要求,强调抢晴天,战阴天;在建筑工艺上,由省文史馆王富国把关;现场施工管理由张玉成负责;人事调动和劳动分工、财务支出、物资供应由我统管。在紧张的施工期间,根据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批示精神,我又到草店、浪河、官山、盐池以及城关五个区镇,调动紫霄乡乡长伟生林、农会主席张成基、豆腐沟乡女乡长梁书云、元和观乡的书记齐保善、村长吴富先、剑河桥乡的书记巫文田等四十多名乡、村干部,由他们带领民工,日夜挑沙,运灰搬砖以及食堂所需物资,累计多达3万多人次。在用沙最紧张的阶段,我到草店小学还发动师生四百多人,他们头顶烈日,背沙上山,缓解了工地用沙的紧张状况。与些同时,县委的重视和影响,使从城关到武当山金顶一百多华里沿路上的职工、群众,对抢修武当山古建筑工程爆发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有钱出钱,要人给人,爱武当、建武当已成当时的风尚,涌现出的动人事迹,曾受到中央、省、地、县的表扬。由于山高路远,运输的艰难,武当山抢修工程超支了叁仟万元(旧人民币),省政府随即作了解决。

195410月抢修工作完成了。紫霄宫焕然一新,金顶签印房重振雄风。美中不足的是当时单纯追求坚固,抵抗暴风,把古式木板结构改建成了砖木结构。虽然如此,朝山的香客还是感慨地说,“三修武当永不烂”,从明清到民国几百年都没实现,共产党一掌管天下就实现了。老道人王教化、毛发顺说:“我们出家几十年,只看到襄阳、郧阳、均县官员上山,不是坐轿便是骑马,道人还踊跃迎接,设宴招待,下山还要送些银元、贵物,否则不打便骂,出家人生死他们全然不顾,共产党来了,给我们分房分地修宫殿,共产党就是好!”

195410月初,上级有关部门对整个抢修工程进行了验收,全部工程合格。

(作者单位:丹江口市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