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议政建言合集:加快建设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来源: 十堰市政协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2-09-06     |     [      ]

编者按:

8月31日,市政协六届三次常委会议在市行政中心召开,围绕“加快建设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协商建言,市政协副主席邓平基代表市政协调研组作主题发言,李巍、王琳、罗芳、朱小虎、李雪锋等市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代表分别建言献策。


议政建言①


市政协副主席

邓平基


聚焦刚性需求  补齐短板弱项

加快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十堰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挑战与机遇共存,必须充分发挥我市医疗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夯实基本,完善普惠型社区居家养老

1.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

1)着力解决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移交不到位,养老服务设施挪作他用等问题。从完善工作制度和加强督办监督着手,确保“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落实落地:在供地环节,开发建设单位通过“招拍挂”取得土地后,市自规局须将养老设施的配建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在规划建设环节,市自规局审查规划方案时,要严格比对规划设计条件,严格落实养老服务设施与首期新建的商品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验收移交环节,市自规局须邀请民政部门参与核实核验;配套养老服务设施不建、缩建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建设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就将住宅小区交付使用的,或者未按照规定将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有关建设资料全部无偿移交民政局的,由市自规局责令其限期改正。

2)严格落实有关文件规定,大力盘活城市闲置资源,完善提升老旧小区养老设施建设。全面清理摸排市国资委、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住建局、东风公司等掌握的闲置公有房屋信息,通过划转、移交使用权等方式将闲置房屋交由街办(社区)或乡镇(村)管理使用,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民政部门加强指导监督;要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原有土地使用性质和用地主体不变更,改造实施主体可使用原有土地证办理有关房屋和设施建设手续。

2.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1)建立家庭签约医生个性化服务清单,着力解决社区居家医养“有签约、服务少”问题。设计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做细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除公共卫生之外的签约服务,本着自愿原则,采取“医药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方式收费,有偿服务价格由发改委会同医疗主管部门确定。完善家庭医生签约绩效考评体系,将签约重点人群占比、续签率、重点慢性病规范控制率、健康管理效果、签约服务质量以及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实行考评结果同经费拨付、绩效分配挂钩,先考核后补助;试点推行“两卡制”管理模式,实现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资金分配标准由“签约数量”向“实际工作量”转变。

2)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同步建好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推广六堰山社区长者服务中心、艳湖社区医养中心“政府划拨资产+市场主体+政策扶持”的经验做法,布建幸福食堂、日托服务、居家照料、健康管理、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功能室,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3.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连锁化经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和运营。由民政、卫健等部门定期开展运营能力评价,支持实力雄厚、项目优质、诚实守信的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经营,推动提升服务质量。

二、优化体系,做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

1.适当提高养老机构补贴标准。当前我市养老机构投资周期长、盈利能力弱,对政府补贴依赖性强。黄石市的做法是优先提高失能老人床位补贴(2600元/床/年),高于我市1500元/床/年的标准,建议适当提高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

2.培育高端特色医养康养品牌。挖掘我市深厚文化底蕴,以武当武术、道家养生为支撑,加快康养小镇建设,开发道医道药、中草药熏蒸、膏药等养生养老产品,塑造武当医养康养品牌。

三、打通堵点,化解医养康养结合难题

1.尽早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学习借鉴荆门、宜昌经验,研究出台十堰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方案。考虑到财政承受能力,建议先在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医保参保人员范围内施行,适时推广到城镇居民医保范围,逐步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作为长护险的补充,支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养老“第三支柱”业务。

2.支持医疗养老床位无缝转换。鼓励医养机构积极探索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实现无病养老、有病治疗的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床位利用率。

四、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养老云平台

1.着力打通医疗和养老信息壁垒。打破养老信息孤岛,建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健康管理、家庭健康监测一张网,实现老年人养老信息汇集和融合,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行、助医等“点菜式”精准便捷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健康养老”,探索开展面向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2.构建智能化老年能力评估体系。建立智能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推动评估结果全市范围内互认。由政府主导研究构建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鼓励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探索评估智能化,实现评估结果共享。

五、要素保障,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1.强力推进政策落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建由市民政、卫健、医保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医养康养结合联席会议,建立跨部门的养老服务联动机制,聚焦政策执行难点和医养结合堵点,每半年集中会商一次,列出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协同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政策落实落地。

2.做强医养人才支撑。一是依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优势,开展养老服务专业学历教育;二是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纳入市民政、卫健等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培训实训基地。三是设置入职补贴、岗位补贴、荣誉奖励等补贴激励政策,稳定养老服务从业队伍。


议政建言②


国药东风花果医院副院长、医疗协作部部长

李  巍


“综合体+”酿造家门口养老幸福味道

“综合体+”城市普惠养老模式即在每个街道建设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作为中心,在周边15分钟步行范围内建设若干个功能各异的养老服务站点作为补充和延伸,提供全托、日托、居家上门、专业照护、文娱教育等普惠为老服务。

张湾区车城街办艳湖社区开办的医养中心于今年6月份正式运营,辐射社区2.06万名常住人口,其中近2100名60岁以上老人,设置康养床位50张,主要是利用东风公司41厂原卫生所改扩建而成,同时具备医疗、康复、餐厅、社区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托养功能。

1、盘活东风公司闲置资源,推进普惠性养老。随着东风公司专业厂的迁移,城区闲置了许多资产,可以把东风公司闲置的资产盘活,改建成普惠性养老机构。

2、依托社区医养中心,建立家庭养老床位。一是在服务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对家庭设施和床位给予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基本满足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二是安装必要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信息服务设备。主要包括呼叫应答、信息传输和服务监控监督等设备。三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四是制定家庭养老床位收费和综合运营补贴标准。


议政建言③


市政协委员

王  琳


适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稳妥推进医养融合快速发展

为加快建设我市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减轻失能、半失能患者经济负担,建议学习借鉴荆门、宜昌的做法与经验,在我市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1、参保对象:根据我市财政状况,建议起步阶段按照“先职工、后居民”的原则,先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国企职工范围中试行,适时面向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对象,逐步实现全覆盖。

2、保障范围:建议享受对象为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的参保人员,依申请并通过专家委员会失能评估认定,方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和支付协议机构和人员提供的基本护理服务费用。基金支付水平总体控制在70%左右,起步阶段建议标准为1200元/月/人。

3、筹资机制:坚持共建共享、多渠道筹资,筹资及费用支出标准可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设立单独基金账户,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建议按照上年度城乡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0.4%为筹资标准,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参照荆门、宜昌的做法,制定筹资标准。

4、经办模式:建议选择全流程委托管理模式,由政府公开招标、委托符合要求的商业保险机构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参与经办。


议政建言④


寿松苑大健康集团公司董事长

罗  芳


多措并举 促进我市民办养老机构壮大发展

民办养老机构运营具有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要求其在实现社会责任、应对老龄风险的同时,准确把握影响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以护理服务为重点,以医养护结合为核心,培育养老服务产业新的增长点,保证机构运营可持续。

1、民办养老机构要明确自身“护理型机构”的核心定位,充分运用智慧养老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要切实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以“护理型机构”为核心业务,为大病出院及长期失能的老年人提供较为完善且配套的失能护理服务。民办养老机构要向多样化融合业态发展,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精准配需。延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阵地,开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承接市民政局正试点开展的“家庭养老床位”、“智慧养老服务”等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2、在政府政策层面,继续坚持以“健康养老+分层分类”为原则,推进医养有机结合。以资金政策导向为突破口,鼓励国有医疗卫生机构、民办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支持民办养老机构配备医务室、护理站等,提高其内部医疗卫生能力;着力解决失能老人的照护质量问题,鼓励执业医师到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建立配套的晋升机制。


议政建言⑤

市政协常委、民盟十堰市委会副主委

朱小虎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基础

1、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尽快建立完善居家医疗服务规范、技术指南和工作流程,明确相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创新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医疗服务。上门服务费由市发改委会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确定。

2、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实施,加强老年病预防和早期干预。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三区各选择一家社区医院试点慢病健康管理。

3、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将上门医疗服务向养老机构拓展,为符合条件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

4、加强医疗养老资源共享。将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疗联合体管理,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协同。


议政建言⑥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十堰市委会副主委

李雪锋


创新机制 实现基层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的有效融合

医养结合是将现代医疗技术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衔接起“养”与“医”,其中“医”是基础,“养”是核心,医养资源互利互促,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创造了条件。

1.坚持高位推动,打造四种模式。打造并推广医养结合“四种模式”(养中办医、医中办养、医养融合、医养签约),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和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等事项,将“持续推进医养结合改革发展” 项目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项目内容。

2.坚持资源整合,增加服务供给。①完善医养服务体系。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老年病科)和康复科,按比例配备相应床位和人员,有条件的可设置康养专区。引导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面向中低收入群体、适度面向中高收入群体,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服务需求。②建立医养转换机制。针对医养结合机构入住老人就医需求,当在院老人病情变化符合住院指征,将养老照护模式转换为住院医疗模式,就地原位开展医疗服务,反之亦然。通过建立养老床位与医养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真正实现“换模式不换床”及“医 +护+技”三位一体无陪护服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