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为库区建设“ 添力” 为移民幸福“加码”

来源: 十堰市政协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4-08-28     |     [      ]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饱含移民无限深情。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湖北省累计搬迁移民18.2万人。作为全省移民搬迁第一大区,郧阳区6万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含泪告别故土,为保水护水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为统筹解决库区规划建设问题,郧阳区围绕“库区避险搬迁”深入调研,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提交《关于解决避险搬迁、促进库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办理,协同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后半篇”文章。

统筹规划保护一方水土

近年来,库区地质灾害屡有发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红线管控与生产生活矛盾突出,移民安置还面临避险搬迁选址难、后扶工作开展难、库区乡村振兴难等问题。从“移居”到“安居”,工作如何开展?

通过调研,郧阳区政协聚焦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从集中安置、改造提升、产业配套、要素聚合、生态提优等方面提出统筹规划建设的目标思路,建议立足“一江两岸”山水格局,以柳陂镇集中安置为试点,加强协同联动和调研摸排,坚持“多规合一”和科学管控,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解决民生问题,提升产业辐射带动力和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力,将集中安置区打造成全国移民后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库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收到提案后,市发改委积极会商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充分吸纳提案建议,编制出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十堰市南水北调水源地“碧水守护”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等,为库区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指明了路径。截至目前,郧阳区已建成17个省级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湖北省易地搬迁“稳得住、能致富”安置区等荣誉。

抢抓项目温暖一片民心

“移民避险安置项目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寄托着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市政协委员、郧阳区政协主席党永生提出“利用对口帮扶政策,向上争取立项支持,将库区避险安置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纳入‘十四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期帮扶重大项目”等建议。

市发改委联合市水利和湖泊局、郧阳区政府等单位,积极向省级层面呼吁,寻求政策、机制、项目支持。省发改委将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居民避险搬迁安置工作纳入《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支持。省自然资源厅在编制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到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将丹江口库区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纳入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范围,并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经费,支持丹江口库区(郧阳区)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搬迁避让、排危除险、监测预警等项目建设。

市水利和湖泊局工作人员介绍,为用好用实这些利民惠民政策,我市始终把避险安置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力打造移民安置示范点,切实保障惠民工程落实落地。如今,移民村目光所及皆是美景,移民群众不仅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田园生活,还有了“他乡也是家乡”的归属感。

发展产业造福一众百姓

故土难离、旧家难舍,开启新生活不易,想要稳定发展更难,这是库区移民安置面临的主要难点,也是党永生委员思考的关键所在。他说,“移民安置不仅要让乡村更美丽,还要让村民更富裕”,建议根据汉江新城发展实际和集中安置现实需求,将移民安置项目实施与产业培育、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文化旅游”,帮助移民走上致富路。

紧紧围绕移民增收目标,市发改委协同谋划、狠抓落实,郧阳区深挖潜力、精准施策,先后在150个移民村实施移民后扶项目680余个,投入移民后扶资金9190万元,大力支持移民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随着一个个移民项目落地见效,越来越多的移民村走上了外提颜值、内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之路,涌现出了青龙泉社区、山跟前村、龙韵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拓宽了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新路子,郧阳区移民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9374元增加到2023年的14517元,“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了,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移民安置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积极探索提案办理新思路、新方法,持续关注移民村发展和库区建设,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服务民生福祉改善,在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刘海燕)